十九路军陵园:在传承和创新中讲好历史故事

Connor Binance交易所 2025-08-05 1 0

十九路军陵园:在传承和创新中讲好历史故事

【开栏语】

广州是一座英雄城市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广州有关抗日战争的陵园、村落、纪念堂馆等地,记录广州保护抗战史迹、传承与传播英雄故事的实践,让这些历史记忆融入城市血脉。(梁怿韬)

广州有一条先烈路,自西南向东北蜿蜒。在先烈路与水荫路交界,有一座写有“碧血丹心”大字的凯旋门。凯旋门后,是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(以下简称“十九路军陵园”)。

1932年,十九路军在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中痛击日军。淞沪抗战结束后,广东为十九路军建陵园、树纪念碑、设教养院,告慰从广东走向淞沪抵御外敌的英烈。

和平年代,硝烟散去,广州持续管理好十九路军陵园,不仅养护好文物建筑,还用创新的方式讲好十九路军的故事。

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牧

源自广东成名于淞沪

十九路军与广东的关系有多密切?为何在淞沪成名?

“无论是成军的源头,还是人员的构成,十九路军和广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”十九路军陵园讲解员温海汕介绍,十九路军的前身,可追溯至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粤军第一师。军中主要将领蒋光鼐、蔡廷锴以及其他大多数将士籍贯都是广东籍。

“1931年10月,十九路军调防江苏、上海。”温海汕介绍,十九路军调防前,日本通过“九·一八”事变侵占我国东北。1932年1月28日,日本海军陆战队兵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,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爆发。受中国共产党抗日宣传的影响,在蒋光鼐、蔡廷锴等爱国将领领导下,十九路军打响正面抗日第一枪。面对兵力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日寇,英勇抗击长达33天,迫使日军三易主帅,开创了中国军队局部抗战的新历程,延缓了日军侵占全中国的步伐,激发了全国军民共同御敌的斗志。

建陵园告慰阵亡将士

展开全文

据统计,淞沪抗战中,十九路军和前来支援的第五军伤亡共计1.5万余人,为保家卫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。在淞沪抗战结束后,上海、南京、苏州、广东等地,均举行了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。

“广东不仅举办追悼大会,还以实际行动做好善后工作。”温海汕介绍,主要由华侨捐资兴建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,1933年在广州落成。除了坟园,广州还兴建了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。在广东和平县,建有刻着该县50名阵亡官兵名字的十九路军纪念碑。

“这些设施,不仅让牺牲将士得到安息、受伤官兵得以康复,也为后世缅怀先烈、铭记历史提供了场所。”温海汕介绍。

创新方式讲好历史故事

1981年,广州成立管理机构对坟园进行管理。1991年起,广州分三期对坟园进行整治修复,并将“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”更名为“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”。2019年4月,十九路军陵园管理中心转隶至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,陵园的文物保护、历史故事呈现等工作持续得到提升。

记者在十九路军陵园看到,陵园管理中心在先烈纪念馆内开设“碧血丹心——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史迹展”。不仅展出文物实物、复制品、文图文献,还用先进的声光互动装置向公众展示十九路军的故事。

“我们既欢迎公众入园了解历史故事,也用创新的方式将历史故事传播出园。”十九路军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叶佳介绍,近年来广州持续举办“英雄花开英雄城”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。不少公众在活动期间,通过陵园内的红色大篷车、红棉舞台、红棉学堂等设施了解历史故事。陵园管理中心还将各类展览、精品思政课等,送至学校、机关、企业、军营和社区,打造“家门口的红色学堂”。

叶佳介绍,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陵园将在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指导下,充分利用抗战纪念设施,组织开展抗战故事宣讲、青少年抗战主题研学、抗战主题国防教育、抗战主题图片展等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