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研究不是信口开河
静 子
商汤跟汉谟拉比是一个人吗?近日,一篇题为《<汉谟拉比法典>与商汤关系新论》的论文在学术圈引起广泛争议。文章2007年刊发于《武汉科技学院学报》,第一作者系来自武汉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的李荣建教授。
阅毕整篇论文,相信很多读者会萌生这样的读后感:脑洞大开、观点清奇。略举一两例:“汉文献中记载的商汤与英语文献中记载的汉谟拉比是同一个人之后,中华夏、商、周历史问题就有可以牵引的总脉络”“所谓的《汉谟拉比法典》,其实是商汤让义伯、仲伯刻所俘苏萨城邦的宝玉而作的《典宝》”……两个相距数千公里的文明古国,为“同一个王”,著着“同一典籍”,用着“同一批臣”,治着“同一片地”?当论文“新解”与“课本上教的”不一致时,人们不禁困惑:到底孰对孰错?
历史不容胡编!要回答这个问题,还得看论文的“含金量”,看其是如何自圆其说的。简言之,这篇文章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年代对比与语言同源追溯,论证两位君主为同一历史人物。从具体论据看,分别参照中位纪年与低位纪年,得出汉谟拉比在位时间与商汤伐桀年代高度重合;从语言角度讲,比如,人名汉谟拉比与商天乙(即商汤)发音极为接近,地名Babylon与商王朝的首都亳城极为贴合。此外,两位君主在设计衡量单位等方面也有颇多相似之处。正因如此,作者自信满满地得出了“惊人语”,震惊了一众读者,也震动了整个学术圈。
治史讲究“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”,尤其是“上古之事”——王国维先生有言“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。”细究不难发现,上述论据难抵理性审视。比如,从逻辑角度讲,两个事物在某些方面相似,就能得出它们是同一事物吗?在具体场景中,两位君主生活在大致相近的年代,就能论证汉谟拉比是商汤?再比如,从汉语个别字词的发音相似性来与另一事物“攀亲”,同样不可取。须知,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符号结构系统,包括语音、语法、词汇等层面,仅依靠发音相似性就得出学术结论,未免太武断。值得一提的是,全文仅有3篇参考文献作支撑,更显结论的单薄与孱弱。
创造性是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的生命。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提出“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,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”,鼓励学者加强学术交流、进行学术创新。但问题是,创新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,这对于主张“拿证据来”的历史学尤甚。以上述论文为例,其本应该建立在完整证据链的基础上,通过考古学、语言学、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叉论证,得出经得起时间检验与岁月沉淀的科学结论。更进一步,现实中,个别学者学风浮躁,缺乏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,“见孤木以为森林、拾芝麻以为珠玑”,生出庸俗媚俗之习、轻浮贪功之气,值得格外警惕。
重视历史、研究历史、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。衷心希望广大学者秉持科学精神、坚守职业道德,踏踏实实研究光辉灿烂的大国历史,做一个靠作品说话、靠学识动人的真正学者!
评论